更新時間:2025-09-18 08:38:24作者:佚名
楊同玉
黑龍江省的糧食總收獲量、商品供應量、調運出省數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黑龍江科技大學是幾本,被視為保障國家糧食穩定的基石。但是,黑龍江省的農業育種事業發展狀況不佳,與它農業強省的身份不太相符。
黑龍江省種業存在哪些關鍵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難題?相關領域專家明確指出:黑龍江省必須在種業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不然會延緩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黑龍江種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黑龍江省在農業領域培育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挑戰。一位資深的農業戰線政協委員透露,省內現有549家種子公司,農作物種子產業年產值接近百億,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然而只有墾豐、龍科、富爾、益農、普田這五家公司實現了研發、繁育和推廣的全程一體化運作,其余多數種子公司的技術能力相對薄弱,對外的依賴性較強。具體情況表現為:行業內部競爭狀態混亂。因為進入條件寬松、模仿容易、違法成本輕微等緣由,造成小型種子公司之間爭斗激烈。同時,科研經費使用不充分。國際大公司通常將利潤的十分之一左右用于研發,而黑龍江省的種子公司普遍不足百分之三起步網校,遠低于行業普遍認為的五分之五標準。此外,基因改良方法也較為陳舊。國際頂尖的種子公司都構建了分工明確、團隊配合、流程高效的商業化選育系統,現已邁入基因智能設計育種的新時期,比傳統選育方法能節省3到5年的周期。但黑龍江省的選育活動主要依靠研究小組,處于非常零散的作坊式運作模式,存在工作內容交叉、資源配置零亂、各自單獨行動等問題,技術與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成果產出多少取決于具體選育人員的水平。此外,科研活動與市場實際需求嚴重脫節。農業科研工作者百分之八十分布在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農業科研的核心力量主要依賴國家財政撥款,圍繞具體項目開展創新活動,科研成果的推廣效率介于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四十之間,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比率。
2022年黑龍江省推出了《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不過三年間,種業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卻缺少市場主體的有力帶動,規模小、力量弱、各自為政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種業不僅難以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還可能會拖累農業強省的整體發展!他深有感觸地表示。
黑龍江種業的出路
那么,黑龍江省種業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國經濟時報尋訪了黑龍江省農科院一位有聲望的學者,該學者表示,需要充分運用當前種子公司和科研機構等單位的良好條件,去研究健全各種種子產業進步的途徑,從而為農業進步給予穩固的種子資源保障。
他建議,首先,科研機構內的育種部門應當積極協助企業開展育種工作。黑龍江省多數種子公司面臨育種人才招募和留住方面的困難。根本原因在于,即便是在大型種業公司,薪資、獎金、職務晉升以及社會認可度等方面,都難以與科研院所相比。因此,必須推進育種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保障育種人才的事業單位身份和退休后的福利待遇,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在企業從事科研活動,從而顯著提升育種的效能和創新能力。
其次要構建“科研單位與企業協作”的農業育種新體系。需要充分運用農業科研院校和農業種子公司各自的長處,建立“品種研發”與“繁殖推廣”相結合、滿足各種生產條件的“研發繁殖推廣聯動”農業育種新體系,并且要清晰界定雙方的“責任權利”,開發利益分享的新方法,保障品種不斷更新,這構成了黑龍江省農業育種全面進步的關鍵途徑。
第三項是籌措建設具備高規格的育種和制種產業園區。農作物培育包含繁育原始材料、進行雜交組合、篩選優良性狀、開展區域測試和生產測試等多個步驟。研究機構需要建立具備良好控制條件的標準化研究室和試驗田,要充分發揮黑龍江省海南育種基地“南繁加代”的優勢,以減少培育時間,達成“異地篩選”和“異地確認”的目標,從而提高培育成效。
那位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明確表示,要促進農業育種業的進步,需要成立一個由主要企業牽頭的地方級育種機構,這樣才能為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生產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黑龍江種業在行動
四月份十八日,北大荒集團牽頭組建了種業創新聯合體,這個聯合體由墾豐種業負責領導,成員包括北大荒薯業集團、牧業集團、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等共計三十四個機構,這些機構涵蓋了企業、科研院所和基地等類型。
墾豐種業總經理楊楠表示,組建這個合作組織是為了集中各方的資源優勢,借助共同探索,解決種子領域的技術挑戰黑龍江科技大學是幾本,從而開發出更多擁有自主核心競爭力的優質作物品種,進而促進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聯動進步。
楊楠表示,近些年,墾豐種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資金,2024年投入總額達1.3億元,同2020年相比,數額幾乎翻了一番,研發成效慢慢顯現出來。2022年,墾豐種業是國內僅有的一個同時進入玉米、大豆、水稻三個重要作物領域的公司。過去五年間,墾豐種業累計批準了112種農作物新品種,拿下了100項植物新品種授權。
為了促進農業科技和產業緊密聯合,8月22日,墾豐種業同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一起開啟科研教育產業合作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