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8 10:11:15作者:佚名
夏收期間,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某試驗田中,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2025屆學生楊森林小心翼翼地拿著收獲的麥子,這些是各種不同的基因材料,他們通過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好的基因片段,進行遺傳上的優化,或許就能變成培育好品種的基礎材料
今年開年,楊森林就同安徽荃銀高科種業公司(簡稱“荃銀高科”)達成了工作意向。現階段,他既要處理畢業相關事務,又要開展農業方面的工作。對他而言,親眼看到麥田獲得大豐收,便是最有價值的畢業成果。經過數月實踐,他已不再保留學生的稚氣,已經完全轉變為公司的得力干將。
和楊森林是同一批,當時這家單位還錄用了農學院十多位畢業生,公司決策者解釋說,之所以一次性聘請這么多新人,是因為他們“功底深厚,實踐能力出色,工作勤懇可靠,總之讓人非常信賴”。
過去三年間,安徽農業大學培養了超過兩千六百名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這些學生中百分之六十八點六選擇在基層崗位工作,百分之七十四點三七選擇留在安徽省內發展,四百七十五人前往西部地區就業,二百人光榮地參軍入伍。
從學生到員工“無縫對接”
近些年,安徽農業大學一直把就業水平當作培養人才的一個核心方面,從工作匹配度、未來成長性等角度改進人才培養的方案。該校優化了學科專業的設置流程,建立了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學科體系,增設了生物繁育技術、智能農業等八個學科,造成了農林工、農林信息、農林經濟多領域交叉融合的專業布局。
學校針對現代農業推進和安徽省戰略新興產業的實際需要,對照企業崗位的具體標準,迅速推進專業的調整、改進、提升和增設,著重安排生物繁育、智能農機器材、農產品深加工、環境維護與改善等邊緣學科,直接支援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的專業比例高達73.91%。安徽農業大學校長操海群說明。
以農業高等院校為例,該校與荃銀高科等公司建立全面融合、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覆蓋從在校期間學習到實踐鍛煉,直至正式工作的全部過程,使學生能夠預先掌握職業所需能力。
楊森林在求學階段參與了暑期“豐穗計劃——農業模范實踐基地”,深入到農業作業現場,從品種培育、栽種、維護到收獲、推廣,整個環節的農業科學探索與作業實踐,讓他認識到農業的巨大發展空間,更加決心從事農業事業。
這種“在校如同在企業學習、進入企業就能直接工作”的方式,顯著減少了學生在企業里的適應時間。現代農業不只是從事基礎的農業勞動,智能化和機械化已經成為基本要求,我們的任務就是借助科技手段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楊森林對于前景抱有十足的把握。
讓學生成為就業市場“香餑餑”
他們能否滿足社會需要呢?職場必備的技能有哪些呢?自去年九月起,安徽農業大學考察了166家企業,接觸了6871名畢業生,旨在探尋促進就業的途徑。
學校經過長期考察得知,增強職業素養是一個整體性工程,涵蓋強化求職觀念、提高工作本領、拓展職業途徑、給予求職支持。操海群強調,必須整體協調推進,方能妥善解決就業難題。
最近,該校生命科學學院2021級學生朱燁已經和南京納昂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就業意向。朱燁認為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能夠成功簽約得益于學校專門為學生設計的職業規劃與工作能力提升課程。根據消息,安徽農業大學挑選了70名教師來教授大學生職業成長及求職輔導等課程,借助課程學習、實際操作、競賽歷練,幫助學生彌補不足并增強本領。
朱燁的就業指導課程由生命科學學院專職輔導員李星怡負責,她不僅向學生傳授職業發展方向、求職技巧等知識,還邀請企業專家來課堂授課。“學校里的老師側重于理論講解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企業方面的導師更注重實踐應用,這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讓我們對企業有哪些具體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提前掌握了撰寫簡歷、與人交流的本領。”朱燁表示。
安徽農業大學在給予職業發展建議的同時,也注重幫助學生通過實踐增強自身素質。學校設有八個大型綜合實踐基地,二十八個專業特色試驗點,以及一百二十八個科技服務站點,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了鍛煉技能的重要場所。朱燁在大學三年級時,于學校的皖西北實踐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集中鍛煉,通過參與藍莓品種改良和種植維護工作,他對農業市場有了初步認識起步網校,從而有效提高了求職競爭力。
學校同時努力增加工作機會,去年九月開始,已經組織了二十九次中型到大型的人才選拔活動,并且還安排了兩百一十九場公司說明會。
在產教融合中實現“雙向奔赴”
今年三月二十日,安徽農業大學首批“皖墾創新班”的33位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集體與安徽農墾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正式成為該集團的成員。
“皖墾創新班”是該機構同安徽農墾集團試驗校企合作、學研結合的產物。近些年,這所院校研制“農場行業課程+工作鍛煉”訓練方案,配合崗位目標培養,并將訓練方案同學生所學學科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任選課程、實驗操作環節銜接,達成學分交換。
安徽農業大學茶業學院首屆“皖墾創新班”學員董博即將進入職場,其余學子正為求職奔波,她卻提前一年實施“技能+職業”路徑,系統鉆研更多學術內容,并參與崗位實踐體驗。董博透露,該創新項目每周三均安排特色教學活動,包含現場考察,也有各類專題講座,每次參與都有新體會。
安徽農業大學長期堅持農業特色,憑借學科特長,攜手業內知名單位,嘗試院校與企業合作育人途徑,旨在農業關鍵方向上培育杰出人才、急需人才和實用型技術人才。
5月30日,該校的“江淮園藝”科創領航班正式啟動,為137名學員組建了班級管理團隊,該團隊由國家級人才、企業導師和專職輔導員共同構成,積極引導學生盡早加入團隊、進入實驗室,以達成“項目+團隊+育人”的深度整合;學校還與本土餐飲企業老鄉雞集團聯手,開設了“老鄉雞新農人創新班”等課程,致力于培養現代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
聘請了352名校內創新創業指導專家和162名校外指導專家,與283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了人才培養合作意向,開設了生物領域創新實驗項目、生泰爾專項培養計劃、通威特色項目以及皖墾創新項目等,近些年來,安徽農業大學經由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與革新,為學生就業鋪設了多元發展通道。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慶亮談到,學校致力于打造卓越的人才培養機制,致力于提供優質的職業發展支持,致力于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實踐,致力于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職業發展水平,鼓勵學子前往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鍛煉成長,致力于為國家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輸送更多農業領域的杰出人才和社會各界棟梁。